提及韶山,楊善清的眼中閃過一道光亮。年歲日高,略有耳背,平時他已不大參與周遭的話題。對于韶山,他有著特殊的感情,“長期工作在毛主席故鄉的記者”,是他在同輩人中的自豪名片。他從書房翻出老照片,講述他從1971年第一次去韶山采訪開始直至退休的漫長時光中對韶山的觀察和記錄,話語之中流露著激動和驕傲。
回憶線索中濃墨重彩的部分定格在改革開放以來的韶山發展。離開記者一線之后,楊善清無法用數據羅列這些變化,而他講述的故事卻“見微知著”地反映出韶山變遷。
“記者是穿梭于時空中的記錄者”,手中的筆、腳下的路不可或缺。楊善清的韶山故事自然少不了“路”的出場。楊善清回憶,“聽老一輩講,革命年代韶山的路很多羊腸小道,那時候是提著馬燈、提著腦袋干革命”。上世紀70年代,韶山通了火車和汽車,“但是全國各地來韶山參觀的人數與日俱增,火車受班次的限制,汽車受售票的限制,買票比較緊張”。
改革開放以后,歷史翻開了新的一頁,韶山的路由水泥路變成了柏油路,由一般公路變成了高速公路。楊善清說,“前年,孫女兒帶全家去韶山,只花了一個多小時,過去我們坐汽車(從長沙)去通常要4個小時左右?,F在韶山通了高鐵,只需20分鐘即可從長沙抵達韶山。從韶山‘路’的變化,從衣食住行的‘行’之中,我們感到了獲得感”。
如果說“路”是韶山發展的注腳,在楊善清看來,湯瑞仁的經歷則是韶山變遷的側影。從農家婦女到毛家飯店的董事長,楊善清見證了湯瑞仁的華麗轉身?!皬臄[攤賣粥,到在家里開飯店,再到毛家飯店全國連鎖”,現在以韶山菜為主打,以紅燒肉、火焙魚、鄉里臘肉和豆豉為特色菜肴的毛家飯店在全國各地已有200余家門店。
楊善清認為湯瑞仁和毛家飯店發展的背后是改革開放的推動和市場經濟的勃興。與此同時,改革開放的春風也讓越來越多的韶山人富裕起來。
人富路通和路通人富相輔相成,看得見的變化和看不見的變化悄然發生?;仡櫳厣酵?,楊善清直觀地感受到韶山在改革開放以來,發展的步伐越來越快,變化越來越大?!奥犯鼘捔?,山更綠了,水更清了,房子更高級了,韶山到處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韶山沖來沖連沖,十戶人家九戶窮,住在深山無人問,羊腸小道無人行”,楊善清說完這段民謠后感慨,“改革開放讓民謠里那個貧窮閉塞的韶山漸漸遠去”。